2020年2月8日 星期六

誰在銀閃閃的地方,等我?

99歲的奶奶,在去年耶誕節前夕,從此離開長年臥榻的床。這一位近百歲的長輩,與我們家族成員有過許多鮮明的回憶,近年來卻逐漸喪失記憶與行動力,困在病榻上,誰也不認得。

喪禮上,親戚們齊聚一堂,雖然各有各的信仰但難得不計較,尊重叔叔的道教儀式,甚至很有耐心陪伴繁瑣冗長請鬼魂儀式。奶奶以近百歲的高齡辭世,告別病痛圓滿完成人生功課,堪稱是「喜喪」,包括我在內,大家的欣慰與祝福之情更勝於悲傷。

奶奶辭世引發對生老病死的思索,尤其是「老化」,我的感受更深刻。以前很少認真感受身體的老化,隨著膠原蛋白一去不復返,待到再也不敢直球對決單眼相機,漸漸迷上修圖,談銀髮、長照相關議題的電影、書籍,便雀屏中選我的必看書單。

還記得看《楢山節考》數位修復版時內心的震撼,而40年前的日本電影「未知生,焉知死?」血淋淋的刻畫著活著與死亡的諸多社會寫實。

《哈利路亞!》是我近期看過最驚豔的英國國家劇院現場,溫情又犀利的點出「老了沒用了是否就該死有應得?」略帶苦澀的情景喜劇,包裹著嚴肅的意圖和沉重的議題。演員清一色都是真實世界的老人,舞台上的他們就像是在演自己,老化的現在與恐怖的未來。

最近報名參加趙曉慧老師「寫作力就是思考力」的寫作課程,第一週作業是寫書評,挑一本自己喜歡的書。這讓我想起作家簡媜的作品《誰在銀閃閃的地方,等你》,我對她慕名已久,這本書我早就想要徜徉但尚未浸潤其中,現在剛好是一個機會,讓我第一次親吻她的筆觸。

全書分五卷,先從「肉身是浪蕩的獨木舟」,她獨特的人生哲學與透徹的周遭觀察談起,穿鑿著經典如《紅樓夢》、《老人與海》中對生老病死的領悟,並納入五篇作者的自我對話—「幻想」。

元宵節@興波咖啡Simple Kaffa Flagship

譬如「幻想之三」寫給晚年的自己,內含五條守則:(1)不要把因疲憊而滋生的「怨」帶進老年;(2)戒除對生命的執著與貪慾;(3)活在文學與藝術所建構的行宮裡;(4)繼續保有「慈悲」;(5)時常稱頌的真言是「我夠了。」這些,成為我品讀時咀嚼再三的反省。

簡媜寫道:「2079年,我一百歲,我若有夫可能已在天堂耕讀,我若有小孩已過半百,推著輪椅上裹著毛毯、戴著毛帽、掛著鼻胃管像一條人形肉乾的我到餐桌前,雙層蛋糕上插著數字100彩色蠟燭,三朵小火苗跳動著,一屋子人,叫得出人名的不超過1/6。再活下去就要破產了,我若還聽得見的話似乎有人這麼嘆氣。」

「我要發抖地跪求上天,外加嗑三個響頭,千萬不要讓這麼悲慘的事發生,長壽,絕對是一種懲罰。」

書中這幾段文字,讀來喜感,卻怵目驚心,這就是簡媜。

老,與潛伏著的病,以至於死的艱難,她寫得詩情畫意,卻更引人又好笑又感傷地,忍不住要繼續讀下去。

對於生命的深度與長度,所為何來的見解與實踐,我與簡媜未盡相同,但我欣賞那出自文學家之手,所有的觀察、所有的反思,在她筆下寫來是那樣優美。

簡媜熟稔運用更私密更警示的方式,深入內心探討老化的課題,揭露更本質性的疑惑、恐懼和矛盾。這對我而言是個新鮮的閱讀體驗,似乎能更坦然面對死亡這尖銳的寫實,強化心理素質、堅定信仰信念,與時間的物換星移共處。

「我看起來幾歲?」,這是近幾年來我喜歡開口問人的問題,明知答案但自欺欺人。被簡媜揶揄了一番後笑自己,也笑世間諸多往銀閃閃邁進的人們。

往後,我會將氣功的「緩、慢、圓」哲學,身體力行融入生活各個層面,自在地面對這三界內的自然運作之理。雖然生老病死都是魔,但我仍想堅持到最後一刻,目標是不再進入人的輪迴。

「誰在銀閃閃的地方,等我?」如果這是一個生命的命題,對簡媜來說,等待她的是一種參透生老病死之後的豁達與隨遇而安,而等待我的是「不在五行中,走出三界外」,一個超凡入聖的境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