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四十年》海報,「民歌之父」楊弦以典型民歌歌手象徵的白襯衫牛仔褲、提著行李和吉他步行,象徵音樂與人生的路將持續前進。 |
『台灣校園民歌無論是規模、質量和歷史意義都處於更高的數量級,不僅在歌曲創作本身,也改變了台灣的社會,影響力輻射到了大陸、香港、馬來西亞和新加坡。商業上講,台灣校園民歌也催生了長達30年的台灣流行音樂產業,這也是台灣創意產業中最具亮點的產業。』─節錄自《南洋視界》,從海外華人的角度來看這源自台灣的民歌活動,無遠弗屆的影響力。
永遠的未央歌─民歌30
開始大量接觸民歌,是從民歌30系列之《民歌嘉年華會永遠的未央歌》演唱會 視頻開始﹐2005年網羅早期民歌活動歌手,由民歌之母陶曉清在國父紀念館主持的難得一見盛會。當年若能現場聆聽的觀眾真是非常幸運,因為當時出席的馬兆駿、黃大城、施碧梧、潘安邦與李泰祥在民歌40前均已相繼過世。
以下節錄幾個我印象最深刻的民歌30片段:開場陶曉清介紹民歌活動重要里程碑,1977年金韻獎開始舉辦,成為民歌手們的搖籃推手;李建復與侯德健合唱《龍的傳人》;葉佳修拿著吉他彈唱《鄉間小路》;中場陶曉清定義民歌元年為1975年6月6日,楊弦在中山堂發表幾首余光中的詩、由他編成的曲,後經滾石雜誌介紹、出版唱片、並激發舉辦金韻獎的動機;吳楚楚拿著吉他彈唱《你的歌》;胡德夫現場鋼琴演奏好空靈,唱出《匆匆》蘊含人生智慧、與楊祖珺合唱頗有政治味道的《美麗島》;原作者蘇來演唱《月琴》;向梁弘志致敬,蔡琴演唱《恰似你的溫柔》;眾人合唱《小草》謝幕。
- 李建復與《龍的傳人》作者侯德健合唱:原來的歌詞是『四面楚歌是洋人的劍』,但是交給新聞局審查時怕引起一些風波(當時剛台美斷交沒多久),故新聞局將歌詞改了兩個字變成『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劍』。事隔多年後終於能公開演唱原先的版本。
再唱一段思想起─民歌40
很幸運地雖然民歌30無法親臨現場聽演唱會,但民歌40從暖身活動到小巨蛋的演唱會,我均有機會參與其中,很謝謝新加坡朋友的大力推薦,讓我有機會堆疊出民歌時代的樣貌,重溫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。
2015年在《民歌40》系列活動留念 |
以下節錄幾個我印象最深刻的民歌40片段:眾人齊唱《小草》的歌聲中揭開序幕;李宗盛再度和「木吉他合唱團」團員合體;殷正洋的歌聲還是不可思議的好聽;趙樹海、王夢麟的妙語如珠逗得現場觀眾哈哈大笑;潘越雲和齊豫合唱《夢田》;已逝的潘安邦以影片模式,跨時空與葉佳修合唱《外婆的澎湖灣》。
民歌紀錄片《四十年》描繪民歌世代的故事
雖然從紀錄片的角度,我覺得《四十年》仍有進步的空間,譬如說一開頭和結尾都從已老態龍鍾的陶曉清捕捉大量的鏡頭,但因太過寫實不免唏噓歲月催人老;以《如果》走紅的邰肇玫,在醫院做檢查病懨懨的模樣等等。我想這就是我喜歡民歌30演唱會甚過民歌40的原因,民歌三十還是40-50歲的民歌手,到了民歌四十已是50-60歲且有的早就離開人間,這其實就是人生啊!因此我喜歡李宗盛在片中所講的概念,再輝煌美好的年代都會過去,我們不只是緬懷,而是繼續創造更美好的年代,每一個年代都有值得紀念的事蹟與作品。
以下節錄幾個我印象最深刻的電影片段:當楊弦、李雙澤、胡德夫等台灣民歌的老大哥們不約而同推崇Bob Dylan對他們的影響時,我終於明白那個拿著吉他、創作歌曲、反叛時代的印象,從美國穿射到全世界的力量,爆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算實至名歸啦;至於當年那些民歌手後來發展如何呢?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李宗盛般,孤注一擲後獲得巨大成功,像同是木吉他的張炳輝因為家庭早早告別歌壇,如今戴上助聽器在社區教婆婆媽媽唱歌,他說即使老天爺慢慢收回他的聽力,但只要還有的一天,他會一直唱下去;邰肇玫在Legacy舉辦個人演唱會,勾起我回憶2012年曾於華山Legacy聆聽由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所企劃的「民歌傳奇」系列演唱會;侯德健在北京的住家受訪,他拿起久沒彈的電吉他悠悠唱了一小段,這段即興的彈唱,可能觀眾看不出來當時侯德健焦慮症復發,連家門都沒法跨出一步,我也是後來查資料知情時才倍感唏噓;陶曉清和李雙澤因為當年傳說"砸可樂瓶"的"淡江事件"而有了心結,1977年李雙澤在淡水海邊救人殉身,這個結在她心裡始終沒有鬆開,鬱鬱四十年,終於寫了一封信,和天上的李雙澤和解。通過文字記述、舊友回憶、相片、歌曲、甚至當年海難的新聞影片,永遠二十八歲、沒能在場的李雙澤卻能貫串全片。
整體而言,從紀錄片中我彷彿進入了時光的長廊,回憶許多好聽的歌曲陪伴我們的那些歲月。電影以《民歌40》演唱會為軸心,往外輻射的民歌時代的代表人物們:楊弦、胡德夫、吳楚楚、楊祖珺、李宗盛、李建復、侯德健、邰肇玫……等,透過讓大家熟悉的歌聲,重現於大螢幕。電影選擇以「人」為重點,從真實的生命出發,反觀時代的變遷和人在時間中的成長與改變。全片最後一個鏡頭是李雙澤殉死的淡水海邊,濤聲陣陣,荒煙蔓草之中矗著紀念的黑方石碑,刻著「唱自己的歌」五個大字,像是葬著一代青春的墳。
這部電影的英文標題是Ode to Time,它真正的主角是「歲月」。我從民歌30的視頻開始,朋友的深入介紹加上回憶起救國團時代的歌曲傳唱,再到民歌40現場演唱會,「民歌」在我的心中刻劃出歲月和時代的深度。
這部電影的英文標題是Ode to Time,它真正的主角是「歲月」。我從民歌30的視頻開始,朋友的深入介紹加上回憶起救國團時代的歌曲傳唱,再到民歌40現場演唱會,「民歌」在我的心中刻劃出歲月和時代的深度。
《民歌30》完整演唱會視頻,是我至今最喜歡的民歌視頻。
能參加民歌四十的活動想必很棒,我也有去聽呢!
回覆刪除真的!很懷念!我們都好幸運,很可能到了民歌五十,只能緬懷了。(很多民歌三十的歌手到民歌四十時已經離開人世...)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