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

未來醫療的想像@金融跨界新識力沙龍

您能想像醫療結合互聯網、大數據後,會帶來什麼樣的創新呢?

@金融跨界新識力沙龍

由馬偕醫院陳冀寬醫師主講的「醫療健康產業IoT應用與創新」給了我幾個全新的思維:

1. 什麼叫做病?譬如說過動症,很多成功人士都有啊,那為什麼定義那是病,一定要治。有很多所謂的"病",是藥廠研發出"藥"能對付後,就說那是病,可以賺大錢。

2. 安潔莉娜裘莉為了預防乳癌的發生,進行預防性手術切除雙乳。但是否未來的醫療能提供更"免費"+"隨時"+"準確"的評估,讓有跟安潔莉娜裘莉相同思維的人,不用提前把尚未發生問題的健康器官都切光光?

3. 穿戴式裝置(如iWatch)能否跟預防醫療做緊密的互動結合;所紀錄的數據可否跟保險商品做保費高低的連結?

4. 阿里巴巴將客戶性別分成23類,抓到重點客群進行重點行銷,成為受全球矚目的互聯網公司;然而,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的定義,醫療產業把全世界的人分成71,924類,分得更細更精確,但「為什麼醫療產業的市值不如阿里巴巴?」

5. 未病-->將病-->已病的過程,能防患於未然,即是商機所在。醫師給了一個理想的預警時間,半年,健檢報告要能在半年前就判斷出即將發生什麼疾病。

照片截自陳冀寬醫師上課投影片

舉準副總統陳建仁為例,他早在2009年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(LDCT)檢查,發現右肺尖輕度纖維變化,醫師建議他追蹤,在2012年發現,右肺尖的纖維化轉變為0.4公分的小結節。2014年,陳建仁赴台大醫院再做LDCT檢查,除了右肺尖的微小結節,另在左下肺發現0.9公分的毛玻璃狀病灶。在台大醫院外科建議下,2015年2月於台大接受胸腔鏡微創手術,經全身骨骼與腦部斷層掃描,未發現轉移徵兆,病理檢查結果為肺癌Ia期。陳建仁只在台大住院4天就出院,術後不須化學或標靶治療,目前已痊癒。

但陳建仁的醫療團隊在發現小結節後,僅能持續追蹤,無法判斷是否有罹癌的可能性。這是現行醫療的框框。

推出基因篩檢APP

陳冀寬醫師說:「把台灣IoT產業結合醫療,是醫療產業專家的職責,也是價值所在,透過提供免費、隨時隨地的醫療服務,就跟阿里巴巴一樣,利用大數據得知什麼是有用的、對的資訊。」演講時聽到拿阿里巴巴做比喻不禁讚嘆其眼界,而阿里巴巴早已經進軍大陸的醫療體系,只是從另一角度切入,這可是極具商機的大餅。從醫生的想法,希望透過大數據找到微量警訊,提早預防與治療,並從中獲取利潤,助人助己Win-win。

陳冀寬與團隊推出「GenonFire基因篩檢」APP,透過連續追蹤情況,提前發現早期細胞基因變異,利用互聯網與大數據,為醫療體制創造更多價值。

中醫與IoT的結合

被價值1萬5千的獎品所鼓勵,我在Q&A時間問了陳冀寬醫師一個問題,同時也是整場精彩演講下來我的疑問:提到不少未來醫療與物聯網(Internet of Things, IoT)的結合,聽起來都是西醫,那麼中醫呢?譬如說iWatch能進行把脈,觀測脈象,對預防醫療上將更為突破。

看到陳冀寬醫師眼神閃閃發光,就明白這個問題切中曾當過3年中醫師的他。中醫西醫互有長處,而中醫領先西醫的點在於,能透過望聞問切進行診斷,對疾病的預防更為敏銳。只是中醫的理論很難被量化,雖說現已有如「克里昂氣場照」的機器能測量人的氣場,但暨大且貴,假如有一天能縮小如穿戴式裝置,整個醫療健康產業將獲得巨大的突破。陳冀寬醫師的教授早已進行20年的研究,而台灣在這一領域是獨步全球的。

給現場觀眾的禮物─GenonFire 肺癌致癌基因突變分析


@「數位金融系列-跨界新識力沙龍講堂」
http://service.tabf.org.tw/tw/user/244351/

一系列演講針對數位時代中所關注之科技變革、市場生態、跨界商模及客戶經營等議題,邀請各領域菁英專家蒞臨分享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